top of page

22的尾聲,卻是另一個開頭

  • Ssu Chia Peng
  • Jan 3, 2018
  • 2 min read

22歲這個數字伴隨著前半的學生身分和後半的社會新鮮人,什麼都一半一半的年紀。

覺得自己還小,因為是隻菜鳥在社會上被風吹雨打,又覺得自己老,看著學生弟弟妹妹的嘻嘻哈哈,處於這種不想被叫阿姨的姊姊身分,被燙得半生不熟。

第一次聽到蔡健雅的越來越不懂,還沒滿20,覺得歌詞中的22歲好遙遠,一晃眼。

偶爾開小花的看著偶像劇,媽媽說就讓他來的那種真愛似乎絕緣,身為22歲的感慨還有我媽在我大點的年紀就生下我了,覺得人生被拉的或長或短,到底可以多快多慢。

其實20歲後的生日就沒什麼大夢想大期許,小時候會有希望28歲結婚所以往前推的人生期程,但因為達不到所以報廢(超消極),人生限縮到只願養得起自己,不管是肉體或是靈魂,所以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走下去?

曾經和室友辯論過,是否只需要基本能活下去夠花的錢就好了,首先就先質疑了夠花這件事,畢竟資源有限慾望無窮,雖然我本也是有多少錢過怎樣日子的人,但錢當然是越多(俗氣)越好啊,所以活著是為了花錢嗎?是為了賺錢所以工作嗎?

花錢不一定會快樂啊~那是什麼讓你快樂?

人生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,像是愛阿

如果不為了錢,你有想過你為了什麼工作嗎?

可能性格裡沒有積極度很高、很知道自己要什麼、很 aggressive 的那一面,在22歲尾聲還感到困擾且懷疑,只想記錄,但沒有答案。

補充紀錄最近聽到關於快樂的一個說法。

人們是寧願擁有真實的快樂大於想像的快樂,即使有一 台機器你只要進去就能感受到無止盡的快樂,而且效果等同於你真的那種快樂就算什麼事都沒發生。

但你仍會選擇真實發生的快樂,例如:看偶像劇談戀愛,會選擇真的與人相愛、想像能中樂透頭獎的愉悅,仍傾向於真的中了樂透,即使你可以透過機器達到同等的愉快指數。

人們傾向於真實的快樂,而享受這種真實。

以前幫21歲的自己寫了首詩,現在也留下一篇文紀念。

 
 
 

Hozzászólások


IMG_7016.JPG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